
在這個法治之光日益璀璨的時代,每一份堅守與追求,都是社會進步的堅實基石。中銀深圳始終秉持“法治服務,公益先行”的理念,不僅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卓越的法律服務,更將回饋社會、促進公平正義視為己任。為此,我們特別推出“中銀公益律師專訪”,旨在展示所內一群熱心公益、專業素養深厚的律師風采,期望在這條充滿挑戰與希望的公益之路上,書寫屬于法治時代的溫暖篇章。
初心萌芽,公益啟航
張貴楊的公益之路,源自他深厚的鄉土情懷和早年的成長經歷。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他年幼時經歷了較為貧苦的生活,這段經歷讓他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物質上的匱乏讓我更加珍惜每一份幫助,而精神上的不足則讓我意識到普法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他利用自己的法律專長,開始了他的公益之路。
2017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張貴楊正式踏入律師行業,并逐步將公益服務融入自己的工作之中。特別是在進入中銀深圳后,他更將公益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初衷簡單而堅定:“希望有更多的身邊人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深耕普法,惠及多方
在公益服務的道路上,張貴楊從未停下腳步。他參與了多個公益項目,包括江西法治報線上普法、上饒市萬年融媒體線上普法、深圳市廣播電視臺法治點評等。此外,他還深入中小學校園、企業、社區及街道,開展法律咨詢、答疑解惑、法治講座等活動。
張貴楊特別關注未成年保護領域,“未成年法治意識極具薄弱,自我識別、防范風險較差,自我獨立能力或意識相對較為缺乏,監護人無法完全監護到位。”通過他的不懈努力,許多未成年人和他們的家庭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法律援助和普法教育。
2023年11月,張貴楊前往新疆喀什,踏上普法援疆之行。返深后,在喀什幾所中學講課時的場景時不時浮現在他的腦海中:同學們在沒有老師當堂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聚精會神地聽在教室中聽他講授法治課,一雙雙清澈的眼眸、一個個求知若渴的勁頭、一句句對外來城市的好奇,讓張貴楊深刻感受到自己當年對公益初衷的堅持,在當下依然有效、有用、值得。
知難而進,一路前行
公益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張貴楊也遇到了不少挑戰,被質疑和被詰難常伴他左右。但他選擇了堅持和忍耐,用時間和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繼續為初衷而努力堅持,不回應,其他的交給時間來認證”,他這樣說道。
在公益服務的過程中,張貴楊也收獲了許多感人和成功的瞬間。他被傾注真情于公益事業之中的人們所打動,也因心懷真摯感激之情的人們而動容。這些瞬間讓他為人更獨立、更有想法、更有主見,處事更果斷、更周到、更兼具事實與情理;同時也使他更加堅定了自己腳下的道路、心中的選擇。
攜手合作,共創未來
在公益服務的道路上,張貴楊深知合作的重要性。他積極與維德法律服務中心等組織合作,共同推動普法教育和公益服務的開展。他認為,與組織或機構之間的合作需要相互認可、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對所參與的公益項目需要用真心、盡全力、敢作為。
張貴楊還通過深圳市律師協會官網、維德中心公眾號等渠道獲取公益服務信息,不斷擴大自己的公益網絡。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服務中來。
公益之心,愛之燈塔
在談到社會為什么需要公益時,張貴楊認為公益即“公共利益”,是需要社會公眾一起參與的事情,并最終指向公民社會,與公民教育、公民生活等息息相關;其次,公益本身具備一定的精神屬性,極大程度上代表了社會價值觀的表達,“公益服務”是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因素,需以公益力量推動社會進步,增進民生福祉,惠及社會大眾。
身為法律工作者,專業性、實用性、時效性及受眾群體較廣是其參與公益服務所具備的優勢。對于想要投身公益的同行,張貴楊給出了三點建議:保持平常心,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付出但不求回報;做自己,其他的交給時間。
對于未來,張貴楊有著美好的愿景:“人人做公益,大家都善意,愛與正能量無處不在。”他計劃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帶動身邊人及其他人一起參與到公益服務中來。
以法為舟,公益為帆。張貴楊的故事,是法律與公益結合的典范,激勵著更多人投身公益,共同為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愿公益之心如燈塔般常亮,照亮前行的道路,讓愛與正能量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生根發芽,綻放光彩。
律師介紹